核心摘要:混凝土板 采用分离式配筋的多跨板,板底钢筋宜全部伸入支座;支座负弯矩钢筋向跨内延伸的长度应根据负弯矩图确定,并满足钢筋锚固的要求。板中受力钢筋的间距,当板厚不大于150mm时不宜大于200mm;当板厚大于150mm时不宜大于板厚的1.5倍,且不宜大于250mm。简支板或连续板下部纵向受力钢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
混凝土板
采用分离式配筋的多跨板,板底钢筋宜全部伸入支座;支座负弯矩钢筋向跨内延伸的长度应根据负弯矩图确定,并满足钢筋锚固的要求。
板中受力钢筋的间距,当板厚不大于150mm时不宜大于200mm;当板厚大于150mm时不宜大于板厚的1.5倍,且不宜大于250mm。
简支板或连续板下部纵向受力钢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当连续板内温度、收缩应力较大时,伸入支座的长度宜适当增加。
按简支边或非受力边设计的现浇混凝土板,当与混凝土梁、墙整体浇筑或嵌固在砌体墙内时,应设置板面构造钢筋,并符合下列要求:1)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且单位宽度内的配筋面积不宜小于跨中相应方向板底钢筋截面面积的1/3。与混凝土梁、混凝土墙整体浇筑单向板的非受力方向,钢筋截面面积尚不宜小于受力方向跨中板底钢筋截面面积的1/3。2)钢筋从混凝土梁边、柱边、墙边伸入板内的长度不宜小于l0/4,砌体墙支座处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不宜小于l0/7,其中计算跨度l0对单向板按受力方向考虑,对双向板按短边方向考虑。3)在楼板角部,宜沿两个方向正交、斜向平行或放射状布置附加钢筋。4)钢筋应在梁内、墙内或柱内可靠锚固。
当按单向板设计时,应在垂直于受力的方向布置分布钢筋,单位宽度上的配筋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的受力钢筋的15%,且配筋率不宜小于0.15%;分布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当集中荷载较大时,分布钢筋的配筋面积尚应增加,且间距不宜大于200mm。当有实践经验或可靠措施时,预制单向板的分布钢筋可不受本条的限制。
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应在板的表面双向配置防裂构造钢筋。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10%,间距不宜大于200mm。防裂构造钢筋可利用原有钢筋贯通布置,也可另行设置钢筋并与原有钢筋按受拉钢筋的要求搭接或在周边构件中锚固。楼板平面的瓶颈部位宜适当增加板厚和配筋。沿板的洞边、凹角部位宜加配防裂构造钢筋,并采取可靠的锚固措施。
混凝土厚板及卧置于地基上的基础筏板,当板的厚度大于2m时,除应沿板的上、下表面布置的纵、横方向钢筋外,尚宜在板厚度不超过1m范围内设置与板面平行的构造钢筋网片,网片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纵横方向的间距不宜大于300mm。
未注明时,楼板钢筋,短跨方向的钢筋布置在外侧,长跨方向的钢筋布置在内侧,悬挑板或基础底板应与设计单位确认。
当混凝土板的厚度不小于150mm时,对板的无支承边的端部,宜设置U形构造钢筋并与板顶、板底的钢筋搭接,搭接长度不宜小于U形构造钢筋直径的15倍且不宜小于200mm;也可采用板面、板底钢筋分别向下、上弯折搭接的形式。
楼板后开洞时应由设计单位确认。板边应如下图进行钢筋封闭处理。
设备基础宜与楼板一次整体浇筑,当受施工条件限制无法同时浇筑时,宜将基础范围内的楼板凿毛并洗刷干净再进行浇筑;当设备的振动较大时,板与基础之间应如下图配置φ6~φ8间距为200mm的连接钢筋。
处于二、三类环境中的悬臂板应在其上表面增设防护层。构件表面的防护层,应按规定维护或更换;
对容易开裂的混凝土结构构件,应采取下列控制间接作用的防护措施:1)混凝土结构的屋面应设置保温层和隔热层;2)直接暴露在室外空气中的阳台、雨罩、檐口板、女儿墙等构件或配件应减小伸缩缝间距;应设置保温层;易受阳光曝晒的部位应做成浅色;3)对采用地板采暖的楼盖,采暖设施与楼板之间宜设置隔热层。
对于板类构件,除采取规定的养护措施外,应采取下列附加处理措施:1)在混凝土初凝前,应采用平板振动器进行二次振捣;2)终凝前应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抹压;3)掺加粉煤灰、缓凝剂的混凝土应增加养护时间。
应严格控制现浇板的厚度和现浇板中钢筋保护层的厚度。现浇的阳台、雨篷等悬挑板负弯矩钢筋部位应设置间距不大于500mm的钢筋间隔件,在浇筑混凝土时钢筋不应位移。
现浇板内预埋管线必须布置在上、下层钢筋网片之间,交叉布线处应采用线盒,线管的直径应小于1/3楼板厚度。若预埋管线上部没有上层钢筋网片,则应沿预埋管线长度方向增设φ6@100、宽度不小于450mm的钢筋网片。水管严禁水平埋设在现浇板中。